沈水松,男,1964年生,广东省惠东县人,大学文化。2013-2015就读于陈振濂书法名家工作室。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惠州书画院副院长,惠州市机关书画院副院长,惠城区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古循书院秘书长。曾获2008年全国供销系统书法绘画摄影大赛书法类三等奖、广东省一等奖;2014年庆祝中华供销社成立60周年全国供销系统书法绘画摄影展书法类优秀奖、绘画类优秀奖。2019年入展全国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大型公益培训志愿服务项目·“蒲公英”师生大展。主编出版《惠州历代书法选粹》等。
——————————————————————————————————————————————————————————————————————————————————————————————
恃才不傲物,艺多尤精专
——赵玄
沈水松是惠州本土成长起来的书法家,多才多艺、低调谦和。他出生惠东山村,家贫却聪颖早慧。自幼痴迷于文艺,孩提时就如今天追星族一样,尾随巡回下乡的电影放影师、文艺宣传队,走村串巷。并能自制二胡,模仿乐师,偷师弓法。6岁那年,沈水松迎来自己第一个人生巅峰,在新庵公社万人大会场上成功地演奏《绣金匾》,一时被称神童。15岁后,拜师著名音乐家廖永强学习二胡、小提琴。后来,他还通晓二胡、小提琴、口琴、高胡、月琴等乐器。80年代初,加入了惠州西湖轻音乐团。
然而,以音乐出道的沈水松,对书法艺术更加酷爱。书法可说是沈水松多项艺术技能中的倾心最深、用功最勤的一项。小学时将老师板书好的字习来记下,课后放牛时就在地上刮沙写字。初中寄读时,用地板砖蘸水反复书写,练就了悬腕书写的功夫。工作后的二三十年间,水松一直坚持临池创作,但因缺乏师授,寡于交流,也走了许多弯路,屡屡因之困惑与茫然。为了走出困境,2013——2015年,五秩行当启、已知天命年的沈水松,仍不甘命,毅然远赴杭州考入陈振濂书法名家工作室,接受专业的书法训练。
近些年来,以陈振濂先生为代表的学院派学者,提出了书法未来的发展方向:即赋予作品主题(非文字内容)、加传统艺术和综合材料的运用,三者相结合的书法发展道路。这一主张给国内书坛带来极大的影响,也让当面受教的沈水松大感醍醐灌顶,对书法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杭州,沈水松临习了大量书法经典,并学以致用,探索主题性创作,完成了名家工作室的学业。沈水松最大的感悟就是:技巧是艺术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技巧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技艺上。技艺再好,哪怕好到可复制经典作品,若没有创造性,也成不了艺术家。
沈水松除喜欢书法、音乐外,也非常喜欢写意花鸟画,有空也动几笔。把音乐、绘画的艺术与书法艺术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临写、创作,是他生活的最大乐趣所在。比如:将有的音乐创作的开头是低沉,中间是悲伤,结尾是激昂向上的结
>>更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