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典轩首页 |  艺术家大全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版  |  免费申建书画网
[会员登录][注册]
伊秉绶艺术网
伊秉绶
     首页                 书画家简介                 作品展览                  管理中心
伊秉绶艺术博物馆          墨迹书法字帖          中外名画真迹原图图库          风雅颂         
     伊秉绶简介

伊秉绶,清乾隆十九年——嘉庆二十年(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洲人,故人又称“伊汀洲”。其父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御史、光禄寺卿。史称伊秉绶“通程朱理学,幼秉庭训,从师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后受大学士朱珪的赏识与纪晓岚的器重,拜纪为师,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学书法。伊秉绶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诏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

人物简介  嘉庆七年(1802 ),伊秉绶54 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泣泪送

  

[1]

别。伊秉绶于1815 年去世,逝年62岁。之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

人物生平

  在江苏扬州有一座“四贤祠”,供奉欧阳修、苏轼、王士祯及福建宁化的伊秉绶。

  伊秉绶(1754-1816年),字组似,号墨卿,晚年又号默庵。乾隆十九年(1754年),伊秉绶出生于宁化城关一家书香官宦人家。其父伊朝栋是乾隆三十四年的进士,历官刑部郎中、光禄寺卿,精研程朱之学,著有《南窗丛记》、《赐研斋集》等书传世。

  伊秉绶自幼聪敏好学,秉承家学渊源,16岁进宁化县学,26岁中乡试。后又受业于名儒阴承方,攻宋儒理学,并且潜心研习李榕村、蔡梁山及雷翠庭等名儒理论。史称伊秉绶“通程朱理学,幼秉庭训,从师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乾隆四十九年,伊秉绶赴京应考,举中正榜,留居北京,为大学士朱珪、纪晓岚所赏识与器重;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学书法。乾隆五十四年,伊秉绶参加会试,中进士,授刑部额外主事,补浙江司员外郎。乾隆五十七年,他晋升为刑部主事,嘉庆三年(1798年)升刑部员外郎奉命出任湖南乡试副主考官,嘉庆四年升任刑部郎中。未几,伊秉绶出任广东惠州知府。

  

[2]

 伊秉绶从政,清正廉洁。据《清史稿》载:伊秉绶“问民疾苦,裁汰陋规,行法不避豪右,故练刑名,大吏屡以重狱委之,多所矜恤。”当时,陆丰一伙巨盗抢劫绑票,无恶不作。伊秉绶设计擒获7名强盗,将他们绳之以法,为民除害。对所有讼牒,伊秉绶必定亲自审理,受株连者当即遣释。惠州有一富豪欺辱寡母弱子。伊秉绶将这个富豪拘留审问,严词斥责富豪的不道德行为,民众为之称快。同时,伊秉绶还致力于发展地方文化,造就人才,奖掖后学。嘉庆六年,伊秉绶重建丰湖书院。书院颇具规模,讲堂、学舍一应俱全,还配以亭、台、楼、阁、榭、祠等景观建筑;并且聘请“广东第一才子”宋湘来主持教学。传说,伊秉绶与宋湘之间有过一段不寻常的关系:嘉庆四年,宋湘入京参加会考,路过惠州时,因盘缠不够,于是向惠州府太守伊秉绶商借。伊秉绶爱好风雅,也扶持后进。他素闻宋湘的才名,便要求他写一首诗,诗中镶入东南西北。宋湘立即提笔写下:“南海有人瞻北斗,东坡此地即西湖。”伊秉绶见宋湘才思敏捷,十分赏识,赠他纹银三百两作路费。此事是否属实,无从考证,但伊秉绶与宋湘交谊甚深,却是事实。嘉庆四年,宋湘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嘉应州志?宋湘传》说他“襟抱豪迈,下笔具倜傥雄奇之概,诗磊磊落落,从真性坌涌而出”。新纂《云南通志·宋湘传》也说,他“才气豪迈,工书能文,诗尤敏捷,每有所作,落笔立就,时称‘真才子’。”这样一位“广东第一才子”,如果没有很深的交情,是不可能请得动的。丰湖学院有了宋湘这样的杰出教师,又立有严谨的教学规章,很快成为惠州最高的学府。伊秉绶还重修了白鹤峰苏文忠公故居和苏轼侍妾朝云墓,被当时士林传为风雅盛事。伊秉绶喜爱文化,也十分尊重文化。一次,他到端溪随砚工一起下到40多丈深的坑洞,点着篝火采砚石。当他采得一块佳石时,怕伤了佳石的神韵,竟不忍下刀雕镌,只是在石的右侧边刻下“留与子孙耕,汀州伊秉绶题”十一个字。为此,大学士纪晓岚特专门题写了一篇砚铭。

  嘉庆十年,扬州发生特大水灾。两江总督铁保荐举伊秉绶,前往南河、高邮、宝应勘察灾情。伊秉绶撑一条船,冒着大雨,巡察各个村庄,亲自查阅各地灾情记录。不久,伊秉绶奉命出任扬州知府。他亲自率领下属参加各地抢险赈灾。他深入民间,“饥咽脱粟饭,渴饮浊流水”,与百姓同甘共苦;并且亲自查阅赈帐册,核发赈灾钱粮,严禁胥役克减,博得灾民的称赞。下河灾民3万多人逃荒到府城,伊秉绶劝富商巨室捐输六万余金,在寺庙立棚厂,依据灾民人口赋米赈钱;又在每个村镇设办粥厂,救济贫困的灾民。有些灾民想杀耕牛为食。伊秉绶按牛估值当质以贷,招雇专人牧养,准许灾民来年春季取赎,以保证春耕生产。为了社会稳定,伊秉绶派兵剿灭北湖巨盗铁库子辈,打击“杖诡道”行骗的聂道和,使那些奸猾扰民的流氓地痞都受到了严厉的惩治。所以,《清史稿》称:大灾中的扬州“民虽饥困,安堵无惶惑。”

  嘉庆十一年,伊秉绶为了促进扬州地方文化的发展,特招聘焦循、阮元等著名学者编《扬州图经》及《扬州文粹》。

惠政遗爱

  伊秉绶治理扬州虽然有德惠政声,为清一代名吏,但他从不以功自居。他把自己的居所从商富集居的“休园”,搬到名其为“湖上草堂”的平民所居的旧城“黄氏园”。他在生活上也清廉耿介,杜绝声色,“每食必具蔬”,“藉以清吾心耳”。常说:“人生也,直即天地之性,无少回邪,行则正。”因伊秉绶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得扬州百姓爱戴。《芜城怀旧录》称赞他说:“扬州太守代有名贤,清乾嘉时,汀州伊墨卿太守为最著,风流文采,惠政及民,与欧阳永叔、苏东坡先后媲美,乡人士称道不衰,奉祀之贤祠载酒堂。”

  嘉庆十二年,伊秉绶调任河库道;不久,又调任两淮盐运使。就在他出任两淮盐运使仅两个月的时候,他父亲去世,便回宁化老家治丧。伊秉绶在宁化老家一住就是8年。在这8年中,他为家乡父老也做了不少好事。县城城墙倾圮,他出千金倡修;家乡遇到灾荒,他竭力动员乡绅富豪平价粜米,并捐义粮二百石,赈济灾民;他还倡修广济、龙门二桥,筹措钱银万两。归居家乡期间,于嘉庆十六年秋,他重访惠州。惠州百姓听说伊秉绶来访争相迎接。伊秉绶走访丰湖书院时,见到书院内设有奉供自己的祀祠,便令撤去。

  嘉庆二十年夏,经友人一再敦促,伊秉绶启程入京。途经扬州,旧时的好友留他小住。他在扬州客居至9月。扬州的9月天气已渐转凉。伊秉绶因受凉感冒,猝得肺炎,于9月11日病逝于扬州。伊秉绶死后归葬宁化曹坊石牛驿(今上曹村)。

轶事典故

  伊面的来源

  曾任广东惠州太守的清代书家伊秉绶,他家中常聚集文人墨客吟咏唱和,厨师往往忙不过来。伊秉绶于是让厨师用面粉加鸡蛋掺水和匀后,制成面条,卷曲成团,晾干后炸至金黄,储存备用。客人来了,只要把这种面加上佐料,放到水中一煮即可招待客人。一次,诗人、书法家宋湘尝过觉得非常美味,又知道它还没有名字,便说:“如此美食,竟无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从此,伊府面流传开来,简称为“伊面”。这伊面就是现代方便面的鼻祖。

  重修苏轼故居

  伊秉绶从政清正廉洁,爱护百姓,除暴安良。嘉庆四年(1799年)任惠州知府,一到任就问民疾苦,革除恶习陋规,特别注意抑制豪强为非作歹,整顿社会秩序,维护地方治安。同时,他还重视教育和文化事业。除了重修丰湖书院以外,伊秉绶还重修了白鹤峰苏文忠公故居和苏轼侍妾朝云墓,被当时士林传为风雅盛事。

  伊秉绶和丰湖书院

  都说清朝官员腐败,还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可那时的地方官很多都重视教育,和后来的贪官只认钱大不一样。丰湖书院就是伊秉绶一手扶植起来的。现在惠州大学校内残存的丰湖书院遗迹都是伊秉绶时代的。现存的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其实是宋湘为丰湖书院的二门所题。丰湖书院头门上的楹联是伊秉绶题写的“学焉得其性之所近,览者将有感于斯文”。丰湖书院修好后,伊秉绶请来当时的著名诗人宋湘主持丰湖书院。他还与宋湘一起制订了丰湖书院的规章制度。宋湘的诗集里有《丰湖草》和《丰湖后草》各一卷,都是在书院担任山长的两年时间里写的。在丰湖书院期间,宋湘钟情惠州山水,从他的诗歌里,可以看到一个非常迷人的丰湖和同样迷人的书院:敞敞亮亮的一大片水,清清静静的一座院落,清风明月,春绿秋白的芦苇,那是一幅令人神往的画卷。伊秉绶死于扬州知府任上。由于他的努力,扬州大水之年无一灾民饿死,扬州人民为此深感其恩。伊秉绶死后未及一月,便被扬州百姓供奉于“三贤祠”(“三贤”指的是白居易、林逋、苏轼)内,时至今日,在扬州人民的心目中,伊秉绶仍被尊称为“扬州四贤”(原“三贤”加秉绶即“四贤”)之一。

相关事件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正月十一日,伊秉绶生于宁化一个书香门弟,从小聪颖好学,饱读宋儒理学。15岁那年,其父伊朝栋考中进士,后来官至刑部郎中,著有《南窗丛记》等。伊秉绶30岁那年赴京赶考,举中正榜,便留居北京,时常出入太子傅朱珪的府弟,有一度还住在纪晓岚家中,给他孙子上课。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会试,伊秉绶进士及第,开始了亨通的仕途,嘉庆四年后,出任广东惠州知府。伊秉绶在惠州期间兴利除弊,勤政爱民,他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设,奖掖后学,创办书院,重用人才,其提携岭南才子宋湘的故事,便成了一段佳话。那时他在重修苏东坡故居时,意外地从墨池里发现苏氏珍爱的“德有邻堂”端砚。后来伊秉绶把此砚带回宁化老家,并把书斋命名“赐砚斋”。有人说,这块苏东坡用过的端砚给伊秉绶带来了无尽的灵气,他用这块端砚磨墨书写的字特别漂亮。现在,此砚珍藏于宁化县博物馆,为国家二级文物。 

  嘉庆十年(1805年)前后,扬州连年水灾,伊秉绶危难之际出任扬州知府。他乘着一叶小舟,深入灾区勘察灾情,“饥咽脱粟饭,渴饮浊流水”,一边设置粥厂,安置灾民,一边动员富商损资赈灾,很快稳定了灾区局势,还采取了一些灵活措施,使灾民尽快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第二年,扬州风调雨顺,百废皆兴,民众无不称颂伊秉绶。 

  嘉庆十二年(1807年),伊秉绶调任河库道,不久又调两淮盐运史。任职刚满两个月,其父病故,便回宁化奔丧。在老家料理了父亲的后事,伊秉绶丁忧三年,也许是感觉到仕途疲惫,又在宁化呆了五年。这期间他给父老乡亲留下了不少手迹,也做了许多善事。有一年,宁化城墙坍塌,他出千金维修。又一年,家乡遭遇饥荒,他不仅捐粮救灾,还利用自己的身份游说商家平价粜米。经友人一再敦促,伊秉绶还是离开了宁化,启程入京,这是嘉庆二十年(1815年)的夏天,他途经扬州,旧时好友留他小住,他不慎染上秋寒,一病不起,在扬州病逝。扬州百姓得知前任知府病逝后,把他供奉在三贤祠里,和扬州历史三位名贤太守欧阳修、苏东坡、王士祯并祀。几十年前,宁化人黄慎在这块土地上以诗书画赢得声名,几十年后,又一个宁化人伊秉绶以他的勤勉和德政,在这里获得赞誉。 

  伊秉绶的书法成就早有定论,且流传甚广,民国至今,常有出版社推出他的书帖。爱好者不妨来宁化走一走,也许在不经意间,就能那在寻常人家、阡陌乡野发现伊秉绶的真迹。要知道,这里是他的故乡。

书法评价

  

  

  

伊秉绶生前善书,兼喜绘画、篆刻,亦工诗文。《清史列传》谓:“秉绶工八分隶。”《国朝先正事略》谓其“隶书愈大愈见其佳,有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又与桂馥齐名。以其“隶书超绝古格,在清季书坛放一异彩”而被后人瞩目,评价甚高。清《昭代尺牍小传》谓“墨卿书似李西涯,尤精古隶,独不喜赵文敏,盖不以其书也。”焦循《雕菰楼集》谓“公之起居言笑,蔼然君子儒也。时濡墨作隶书,如汉魏人旧迹。”赵光《退庵随笔》谓:“伊墨卿、桂未谷出,始遥接汉隶真传。墨卿能脱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蒋宝龄《墨林今话》谓:“(伊秉绶)尤以篆隶名当代,秀劲古媚,独创一家,楷书亦入颜平原之室。”何绍基《东洲草堂诗抄》赞伊秉绶:“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弛荒藓。不将俗书薄文清,觑破天真关道眼。”包世臣《艺舟双楫》谓:“余初识宁化伊墨卿太守秉绶于袁浦。墨卿,刘诸城之弟子也。因曾问诸城法,太守曰:‘吾师授法曰:指不死则画不活。其法置管于大指、食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即古龙精之法也。其以大指斜对食指者,则形成凤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传也。”王椒畦诗曰:“墨卿作书亦如画,笔墨之外能通神。”杨守敬《学书迩言》谓:“墨卿八分书根柢汉人,行书学李西涯,尤为超妙。”向燊说:“墨卿楷书法《程哲碑》,行书法李西涯,隶书则直入汉人之室。即邓完白亦逊其醇古,他更无论矣。”李宣龚云:“汀洲书法出入秦汉,微时所作篆隶有独到之处。即其行楷,虽发源于山阴、平原,而兼收博取,自抒新意,金石之气,亦复盎然纸上。”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汀洲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近人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谓:“世皆称伊汀洲之隶,以其古拙也。然拙诚有之,古则未能。独其以隶笔作行书,遂入鲁公之室。”沙孟海说:“伊秉绶是隶书正宗,康有为说他集分书之大成,很对。其实,他的作品无体不佳,落笔就和别人分出仙凡的境界。”

书法成就

  其传世的主要墨迹见于《默庵集锦》, 1971年台湾大众书局出版有《清伊秉绶作品集》, 1984 年 10月上海书店出版了《伊秉绶隶书墨迹选》。虽然他四体俱能,但以隶书为最。其隶书为汉碑中雄伟古朴的一类。仅在上海书店出版的《隶书墨迹选》中即收有其临写的《裴岑》、《韩仁铭》、《尹宙碑》、《孔宙碑》、《张迁碑》、《衡方碑》等。尤其得力于《衡方碑》,据伊秉绶《留春草堂诗抄》可知他临写《衡方碑》多达百遍。融先秦篆籀、汉魏砖瓦及颜体气象于一炉,而自成一家。

  其隶书对联传世者甚多,如嘉庆三年( 1798 )书写的三言联“志于道,时乃功。”嘉庆四年( 1799)书写五言联“清光宜对竹,闲雅胜闻琴。”嘉庆八年( 1803 )书写的五言联“政声韩吏部,经义董江都。”嘉庆九年( 1804)书写的五言联“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嘉庆十年( 1805 )书写的四言联“变化气质,陶冶性灵。”(以上见于《中国书法文化大观 ·伊秉绶的书法艺术》)。又首都博物馆收藏、刊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的五言联“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和赠诒元九兄世讲联“崇情苻远迹,精理亦道心”,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的七言联“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等。

  除对联外,其传世的隶书作品还有刊于日本《综合书道大辞典》的《晋书刘毅传句轴》,刊于日本《明清书道图说》的《魏舒传语轴》,日本京都博物馆收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的《节临汉衡方碑》。

  

从其诸联中可以看到,古今评者所谓其善写隶书大字“愈大愈壮,气势恢宏”的特点比较明显,评其诸隶书作品多有“方严、奇肆、宽博、恣纵”的特点。评者又誉其书法:“中锋行笔,藏头护尾,法度森然”、“笔画粗细大致均匀,圆润率直,古趣盎然”、“笔力雄健,秀挺清劲”、“精壮古拙,横平竖直”、“仪态敦厚,骨气洞达”、“格调高雅,饶有神韵”、“古茂浑朴,空灵逸宕”、“富有金石气、庙堂气”等等。

  其传世的行书作品有《节临唐宋人书屏》十二行,共一百二十八字,上海博物馆收藏,刊于日本《中国明清书法名品图册》。《临柳公权尺牍轴》,书于嘉庆三年(1798),四行共八十六字,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自书诗册》,六行共四十一字,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七绝诗轴》,六行共四十五字,刊于日本《明清书道图说》。《行书老子语轴》,三行共十作字,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又《中国书法今鉴》收入了《南园先生行书杜诗册》,民国二十年(1931)震亚图书局据瓶斋主人藏墨迹影印。

  伊秉绶生前曾临写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等人的小楷,颜真卿的大楷,及《兰亭序》等,打下了其行楷基础。在嘉庆三年所书的行书作品“绝无人到处”已始见其独特风貌。到嘉庆十年所书的行楷对联“立脚怕随流水转,居心学到古人难”已形成他“古拙逸宕,姿态横生”的书风。评者谓其行楷亦能“兼收博取,自抒新意”、“行笔以隶法为之”、“篆籀金石气溢于字里行间”、“遒劲妍美,收纵自如,极具个性”、“多得鲁公遗韵,骨力内含”。

  评者谓其行书“笔笔中锋,不露圭角,蕴含凝重,行笔无不如意。”是与他平日苦苦练笔分不开的。据谢章铤《睹棋山庄词话》载:“墨卿每朝起学笔画数十百圈,自小累大,至匀圆为度。盖谓能是,则作书腕自健。”评其《节临唐宋人书屏》四条中第一屏(行楷)“工稳齐整、端庄大方”,“凝敛宽博”,“沉稳中见洒脱,断而不离、和而不流”,“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评其四条屏中的第二屏(行草书)是典型的碑帖结合的代表作,“既能恣意纵横,外柔内刚,又显得潇洒飘逸,随意自然,体现了他为人正直与较豁达的性格。”评其《临柳公权尺牍轴》:“既有雄厚刚健的笔调,又有灵动朴茂之趣。”评者又认为:“从整体看来,其行书神貌颜体居多,又有杨凝式、林和靖、董香光的遗风,不愧为清中期书坛的大家。”

书法风格

  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蒋宝龄《墨林今话》称其:“以篆隶名当代,劲秀古媚独创一家”。赵光《退庵随笔》称“墨卿遥接汉隶真传,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著有《留春草堂集》。传世书迹甚富。《隶书五言联》,书于嘉庆二十年(1815),纸本墨迹。隶书。凡上下联正文10字,款16字,共26字。纵178厘米,横33.3厘米。首都博物馆藏。伊氏的隶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笔画平直,分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有强烈的装饰美术之意趣,没有晚期汉隶的“蚕头燕尾”的习气。此隶书联,严格的中锋行笔,藏头护尾,法度森然,其笔画粗细大致均等。圆润率直,分明是地道的篆、籀笔意。结体左右平均匀称。他的隶书,善用浓墨,墨色柔润,乌亮如漆,笔划光洁精到,此五言联,其笔力雄健,中画沉厚挺拔,融合了《郙阁颂》、《张迁碑》、《衡方碑》等汉隶名碑的优点,形成了自己严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韵致,夸张而合情理的隶书风格。

文学成就

  伊秉绶著有《留春草堂诗》《攻其集》等。书法行、楷、隶皆工,尤以隶书独具特色,雄冠清代。一生赠友联句甚多,多以隶书写之。

  对联:祥风和气贤人颂,晴雪梅花宰相诗。

  对联:崇情苻远硛,淳意发高文。

诗选

  同桂未谷(馥)进士张船山检讨(问陶)夜访陈笠帆曹长(预)小酌

  晚凉同盼雨,疏磬落生烟。忽报月初上,因知人未眠。

  灯光深竹里,夜气小山前。洗盏留斟酌,闲论《种树篇》。

  七夕雨中同洪稚存编修赵味辛舍人(怀玉)张船山检讨宿吴谷人侍读(锡麒)澄怀园直庐三首

  五人七夕澄怀宿,别绪秋心落水云。

  薄醉未成慵就枕,乱蝉声杂雨声闻。

  蔚蓝天映濯龙低,霁入黄昏日宛 晚迷。

  未必鱼知庄叟乐,攀荷争戏叶东西(稚存、船山醉后失足落池)。

  万荷花气透窗纱,卧看银河一道斜。

  雨歇虫声鸣到晓,地邻禁篽梦山家。

  查小山郎中(有圻)招同张亥白孝廉(问安)船山检讨兄弟游金氏废园四首

  羸骖不识翘材馆,尺五荒园屡往还。犹记莺花迷杜曲,依然水竹似江关。

  鸥飞白点横塘外,蝉噪凉生暮霭间。回首右安门入画,女墙低处一痕山。

  池台休问故尚书,不见门填七宝车。画本倪家最萧瑟,吏情嵇氏也粗疏。

  粉垣绣错滋苔古,红槛欹斜漾水虚。钟漏欲残歌舞散,泥水风月尚徐徐。

  秋筠戛玉几声寒,移榻当轩镇日看。赖有故人来醉客,那堪走马去应官。

  眠溪老树枝犹健,听雨枯荷叶未残。白鹭似知睎客意,相随闲立钓鱼滩。

  曩游如梦午阴晴,留得西风万木生。竹叶乍浓人酩酊,芦花初白月空明。

  每当塞北盘鹰候,辄动淮南访桂情。堪笑年年叨廪禄,买山赊望几时成?

  叹逝四首·张莱州船山

  峨眉山上仙,谪为宰相系。彩笔星斗芒,宝剑春坊字。

  可否半沉冥?滑稽本游戏。谢病即鞭鸾,犹疑瓮头醉。

  (以上均录自《留春草堂诗钞》)

代表作品

  

  

  

 

  

  

 

  

  

参考资料
  • 1

    伊秉绶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 2

    伊秉绶杭州石刻像取自张笙绘,戴书龄篆书传,俞逊1921镌之《印人画像》。  

扩展阅读:
  • 1

    伊秉绶资料:http://artist.367art.com/world_YiBingshou

  • 2

    清正廉洁的伊秉绶:http://www.sm.gov.cn/smqf/smqlrwgs/200902/t20090202_71660.htm

  • 3

    扬州三贤祠中的第四贤伊秉绶:http://www.yznews.com.cn/yzwb/html/2009-11/14/content_62677.htm

  • 4

    自创一格 陶铸千古伊秉绶书法风格浅析:http://special.artxun.com/artist/zhuanti882/xiangguanzhishi/200901/16-152006.html

  • 5

    伊秉绶书法作品网络版:http://www.shuobao.com/arts/8574.html

  • 历代国画合集花鸟山水人物TIF高清图印刷喷绘素材电子版
  • [1235]历代国画合集花鸟山水人物TIF高清图喷绘素材
  •      ¥ 320.00
    更多
  • 历代中国书法字帖碑帖名帖合集tif原图660GB3万张电子版高清原图
  • [1258]历代中国书法字帖碑帖名帖合集tif原图660GB
  •      ¥ 268.00
    更多
  • 外国著名画家绘画油画大合全集300画家4万张画作高清图素材电子版
  • [1256]外国著名画家绘画油画大合全集300画家4万张画作
  •      ¥ 268.00
    更多
  • 梵高绘画作品TIF格式高清图_印象派
  • [1041]梵高绘画作品TIF格式高清图_印象派
  •      ¥ 68.00
    更多
  • 世界风景油画专辑(一)
  • [1047]世界风景油画专辑(一)
  •      ¥ 68.00
    更多
  • 风俗风水山水画第01辑
  • [1148]风俗风水山水画第01辑
  •      ¥ 30.00
    更多
  • 楷书
    行书
    草书
    隶书
    篆书
    孙过庭
    文征明
    朱耷
    唐寅
    赵佶
    郭熙
    沈周
    仇英
    王蒙
    祝枝山
    倪瓒
    国画高清图
    书法高清图
    国画山水
    国画花鸟
    佛像唐卡
    青绿山水
    油画高清图
    外国油画
    中国油画
    风景油画
    王羲之
    颜真卿
    欧阳询
    柳公权
    赵孟頫
    钟绍京
    范宽
    王希孟
    顾恺之
    董源
    黄公望
    石涛
    郎世宁
    客服信箱:www3zitiecn@163.com   微信公众号ID:sdxcom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新和大道179号新城市广场F栋1107室   微信关注公众号咨询   QQ:1764085446
    Copyright©三典轩||官方微信公众号id:sdxcom        粤ICP备12011857号-1
    微信二维码加载中....马上就好!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启动微信书画网,可以通过微信宣传推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