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典轩首页 |  艺术家大全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版  |  免费申建书画网
陈衡恪艺术网
陈衡恪
     首页                 书画家简介                 作品展览                  管理中心
陈衡恪艺术博物馆          墨迹书法字帖          中外名画真迹原图图库          风雅颂         
     陈衡恪简介
字师曾,号槐堂,又号朽道人。陈三立长子。近代著名画家。

    衡恪五岁,生母病卒,由祖母抚养。幼时颇得良好家教,六岁,随祖母游杭州西湖,见湖面荷花盛开,便情不自禁地用手指在轿板上画起来,回家即索笔砚、开始自学绘画。七至十岁,能作擘窠书,间作丹青与短章断句。十四岁,在湖南长沙与著名书画家胡沁、园王湘绮相识,常以国画请教。十九岁,随祖父至湖北,与范孝嫦结婚。从周大烈学文学,从范镇霖学汉隶,魏碑及楷书,又从岳父范肯堂学行书。他聪颖灵机,刻苦好学,在这些名师指导下,艺事日进,曾为妻兄作绢本丸扇“桃花竹笋图”,设色鲜丽,初露绘画才华。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其祖父宝箴、父三立作为维新运动的倡导者和推行者同被革职。通过这一系列变故,使他们清醒过来,不再让儿孙参加科举考试,而要让他们进新式学堂,学习科学技术,掌握一门立身本领。衡恪遵照长辈要求,考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学堂,以学开矿为主,造铁路为辅,皆为自然科学。在校与鲁迅等同学,结下友谊,以后交往频繁。光绪二十八年由江南督练公署派遣赴日留学,初入宏文学院,虽然学习自然科学,但其心却在艺术。这时,又与鲁迅朝夕相处,关系更为密切。经常往来的还有张棣生、江翔云、黎伯、颜仲苏等,这些人能文能诗,唱和往来,对衡恪的文艺修养很有帮助。毕业后,考入东京师范博物科,继续深造。光绪三十年,与李淑同(即弘一法师)相识,李在日上野美术专科学校攻读西洋美术,在书法、篆刻、国画、诗词等方面很有造诣,两人一见如故,频频交往。

    宣统元年(1909)陈衡恪在日本东京师范毕业,返回祖国。二年,任教江苏南通师范大学,讲授博物学,寓居通名道观。钦佩画家吴昌硕的书、画、刻印,遂拜其为师。不指在艺术向其请教,而且对其人品也极为敬仰。吴昌硕能严于律已,听取不同意见,不护己短,胸襟豁达,曾作印曰“二耳之听”,边款云:“一耳之听不若二耳之听也”。衡恪在题画寄怀吴昌硕亦有云:“是非二耳听,莫扰大聋翁。”衡恪因直接继承了老师的优点。为人正直谦虚,处事全面合理,得到金石书画界的好评。这年,他为鲁迅翻译的《城外小说集》及《会稽郡故事杂集》题写封面,还多次为鲁迅刻“俟堂”、“会稽周氏”等印章,鲁迅视为珍品。鲁迅编印《北平笺谱》时,曾选入衡恪作品多幅,并在序中给予极高评价。

    1913年2月,应张謇之邀,至长沙任湖南第一师范教员。同年秋,又应教育部之聘,赴北京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编纂处编审员,从事图书编纂工作。他工作兢兢业业,不追逐名利,不分寒暑,徒步上班、颇得其父赞许。1915年2月,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办三年制手工图画科,他受聘为国画教师,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及女子高等师范博物教员。同年秋,寓居槐堂,因以为号。这年,作《北京风俗人物画》十七页,用速与漫画的形式,画出那些不为人画的劳动人民。这种风俗画,或描写劳动大众的日常生活,或揭露现实社会黑暗,如《墙有耳》一画,以茶馆为背景,厅内正面赫现“闲谈莫论国事”几个大字,当厅外墙边有人耳贴墙壁,探听厅内饮茶者的言谈,深刻讽刺了当时军阀统治镇压舆论的用心,被称为中国最早期的漫画。

    1917年,齐白石初到北京,在琉璃厂挂牌卖字、刻印,陈衡恪看见齐刻的印章渊源有自,便往齐寄住的法源寺访问,晤谈十分投机,即成莫逆之交。齐亦闻衡恪之名,携借山图卷请其鉴定。

    1918年春,陈衡恪到北京大学作一次绘画演讲,使满堂听者叹服,倾刻之间,报名画法研者究七十多人,校长蔡元培乃决定成立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约请衡恪任中国画导师,并于二月四日即复函蔡元培。提出了“不仅学者要分别学习,而导者亦须分门担任指导”以及“指导方法”等建议。四月,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聘请他为中国画教授。第二年,开始在该校讲授《中国绘画史》,这是根据日本美术史家中村不折与小室翠云合编《支那绘画史》加以翻译改编的。这本讲稿,在他逝世后,经其门人整理成书,为近代研究中画史的先导。1920年5月北京成立中国画研究会,衡恪为主要成员之一。6月,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编辑的《绘学杂志》第一期发刊,他发表了《清代山水画派别》、《清代花卉画之派别》、《对普通教授图画科意见》与《绘画源于实用说》四篇专论。同年,又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中国人物画之变迁》一文。1921年,东京美术学校教授大村西崖到中国访问,经画家金拱北介绍与衡恪相识,两人在京讨论文人画问题,所见略同,后衡恪译其《文人画之复兴》一卷,并附已作《文人画之价值》一文,合刊成《文人画之研究》一书。其中自撰《文人画之价值》,归结文人画有“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是其最有价值、最有影响的一篇,至今在画坛仍有参考价值。

    1922年,陈衡恪应日本画家荒木十亩和渡边晨亩的电邀,带着自己和好朋友齐白石等人的作品,赴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日本拍摄了陈衡恪与齐白石的作品和生活剪影,在东京艺术院放映,其画被抢购一空,其中齐白石之《杏花》首次为海外艺术家赏识。

    1923年6月,陈衡恪继母俞淑人病故。他冲雨市棺,伤风感冒,加以哀悴劳累,竟至一病不起,于8月27日在南京逝世。北京艺术界著名人士三百余人在江西会馆举行追悼会,并展出其山水、花卉、人物百余幅遗作,以志哀悼。许多艺术界人士在会上致悼词,梁启超喻衡恪之死“中国之大地震”,评价衡恪是“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恪、不朽价值的第一人”。根据他的遗愿于1925年12月3日将其遗体安葬于杭州西湖牌坊山其母之墓侧。

    陈衡恪工篆刻、诗文和书法,长于绘画,是一位全才的艺术家。其山水画参合沈周、石涛笔法,喜作园林小景。写意花果取法陈道复、徐谓等,并结合写生,聚诸家之长而别具新格。常以“虚实相生”手法,大胆省略,以空衬实,画意开旷深远。其诗作承其父之训,又染于岳父范肯堂之诗学至深,而不貌袭其祖若父。长篇短句,清新隽逸,借物托意,感怀时事。书法各体皆擅,中年以后日趋苍老刚健,矩法森严,喜用狼毫颓颖、坚实沉美,于古朴之中饶有秀气。篆刻早期受蒋仁、黄易、奚风等诸家的影响,后上溯秦汉,融会赵之谦,师承吴昌硕,逐步形成自己苍劲秀逸,古拙浑厚和气宇雄壮的风格。他善于创造性地把诗书画印溶于一炉或将画与金石文字之情趣相融,别具一番风格,或以诗文状所画之物,褒贬鲜明,意趣昂扬。如所画败荷枯苇萎和一枝挺立的莲蓬,题以“晓荷枯苇战秋风”,把本来易引人悲观失意之景,赋予昂扬向上的刚强气概。又对《犬》画题诗云:“不信而今无孟尝,吠声吠影枝偏长,颈铃俨若印悬肘、恃宠骄人两眼方”。对鸡鸣狗盗、仗势欺人之徒,骂得痛快淋漓。

    陈衡恪遗著有《槐堂诗钞》、《陈师曾先生遗墨》、《染苍室印存》、《陈师曾印存》、《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陈师曾先生遗诗》及其门生俞剑华搜集其论文、讲稿与题画诗词等资料编辑而成的《不朽录》,鲁迅与郑振锋合编的《北平笺谱》也有他的作品。

楷书
行书
草书
隶书
篆书
孙过庭
文征明
朱耷
唐寅
赵佶
郭熙
沈周
仇英
王蒙
祝枝山
倪瓒
国画高清图
书法高清图
国画山水
国画花鸟
佛像唐卡
青绿山水
油画高清图
外国油画
中国油画
风景油画
王羲之
颜真卿
欧阳询
柳公权
赵孟頫
钟绍京
范宽
王希孟
顾恺之
董源
黄公望
石涛
郎世宁
客服信箱:www3zitiecn@163.com   微信公众号ID:sdxcom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新和大道179号新城市广场F栋1107室   微信关注公众号咨询   QQ:1764085446
Copyright©三典轩||官方微信公众号id:sdxcom        粤ICP备12011857号-1
微信二维码加载中....马上就好!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启动微信书画网,可以通过微信宣传推广!
关闭